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定植于胃壁的細菌,存在于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中,使其成為世界上傳播最廣的細菌感染之一。
大多數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沒有任何癥狀,但會導致胃潰瘍甚至胃癌。
加拿大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細菌的血清學陽性——意味著血液檢測證實存在針對先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抗體——可能會降低轉移性黑色素瘤(一種晚期皮膚癌)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
這項工作發(fā)表在OncoImmunology雜志上。
作為蒙特利爾大學醫(yī)學教授 Bertrand Routy 博士領導的 CHUM 研究中心團隊的一部分,Marion Tonneau 博士領導了這項研究,他研究了將免疫療法與糞便移植相結合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幫助黑色素瘤患者。
Routy 和他的團隊研究了近 100 名接受免疫治療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重點關注數十億腸道細菌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他們發(fā)現幽門螺桿菌檢測呈陽性的患者往往對免疫療法的反應比陰性的患者更差,并且總體存活率明顯更短。
研究對象都接受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ICI),這是一種免疫療法,目前處于黑色素瘤患者治療的最前沿。ICI 專門刺激免疫系統靶向癌細胞。
Routy 最近的工作促使研究人員在癌癥研究和治療中考慮微生物組。幾項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例如通過糞便移植)來提高 ICI 療效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目前的研究更廣泛地集中在下消化道的腸道微生物群,包括腸道、闌尾和直腸。但 Tonneau 認為,這些新發(fā)現應該會鼓勵免疫腫瘤學家對上消化道(口腔、咽部、食道和胃)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